軍政軍民團結是我們的優良傳統和政治優勢。軍隊要積極支援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勇于承擔搶險救災等急難險重任務,做好定點幫扶貧困村、貧困群眾工作。
——摘自習近平在出席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解放軍和武警部隊代表團全體會議時的重要講話
?
?

打好脫貧攻堅戰是黨的十九大提出的三大攻堅戰之一,對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黨的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我軍作為黨絕對領導下的人民軍隊,參與脫貧攻堅是黨和人民賦予的重要任務,是我軍性質宗旨的具體體現。近年,全軍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中央軍委和習主席決策指示,以高度的政治自覺和行動自覺投入到脫貧攻堅戰。從扶持發展特色優勢產業到開展實用技能培訓,從協助推進教育扶貧到搞好醫療扶持……全軍部隊發揮優勢、主動作為,積極為貧困群眾送溫暖、解難題;全軍官兵以巨大的政治熱情、扎實有力的實際行動,譜寫了一曲軍民魚水深情的時代壯歌,在脫貧攻堅征程上向黨和人民交出了一份合格答卷。
今年是脫貧攻堅決戰決勝之年。與祖國相連、與大地相依,全軍官兵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為奪取脫貧攻堅戰全面勝利繼續奮斗,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
?
?
綿延52年的愛民情
——新疆軍區某炮兵團官兵與駐地維吾爾族群眾的扶貧情緣
撰文/王雪振 潘 昭 特約記者 黃宗興
?
地處沙漠邊緣的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疏勒縣十六村,曾因貧窮聞名?!叭缃衲苷舾F帽子,持續幫扶我們數十年的炮兵團官兵是功臣?!贝妩h支部書記努爾艾力這樣說。
故事要從52年前的一天說起。那天,在村里自家院子的破籬笆邊,饑餓的孩子們為爭搶一小塊干硬的馕餅哭鬧不止,母親阿拉努爾怎么也哄不住,只能干掉眼淚。
就在這時,來給鄉親們送生產資料的新疆軍區某炮兵團戰士劉明申,敲開了她家的門。這一次踏訪,為阿拉努爾一家打開了一扇希望之門、幸福之門。
看到阿拉努爾家中的貧困,劉明申心里很不是滋味,主動挑起了照顧阿拉努爾一家的擔子。從此,春天幫下種、秋天幫收割,病了送藥、寒來送衣……劉明申從戰士成長為該炮兵團的團長,對阿拉努爾一家的幫助從未中斷。
在他離任后,該團繼任的7任團長接力走進這扇門“結對子”,認下這門 “親戚”。
為了增加阿拉努爾一家的收入,第3任“結對”團長王鳳林把目光投向了科技致富,幫助他們利用地膜覆蓋種棉技術,使棉花產量增加了3倍;第4任“結對”團長魏江力帶領官兵修建了干渠,解決了農田灌溉的困難,使小麥畝產量大幅增加;第5任“結對”團長王登良出資為阿拉努爾家修建蔬菜大棚,還請來技術人員傳授大棚種植技術,當年阿拉努爾家就增收1萬元。
2009年5月,阿拉努爾家所在的巷道被劃為縣工業園區建設用地,房子面臨拆遷。第6任“結對”團長蒲繼生得知后,立即帶領官兵幫她家蓋起了5間安置平房,解了燃眉之急。此外,官兵們還給她家修起了養雞場,添置了家具,安裝了閉路電視。
?



2011年,第7任“結對”團長奚偉給阿拉努爾家送來一批火雞,聘請技術人員教授養殖技術,使她家的養殖規模擴大,收入大增。
幫扶的接力棒如今傳到了現任團長蘇志發的手中。他上任伊始就走進阿拉努爾的家,了解生活所需,并協調軍醫定期上門提供醫療服務。
方法各有不同,感情同樣深厚。8任團長,有的調到其他部隊工作,有的轉業或是退休回到了地方,但無論相隔多久多遠,他們都一直惦記著阿拉努爾一家。在劉明申老團長的帶動下,該團黨委自1982年起,與十六村黨支部結成幫扶對子,幫扶共建從一家輻射到全村。
要讓群眾過上好日子,首先要從改善民生做起。這里處在沙漠邊緣,沙塵暴一起,天昏地暗。官兵同村民一起戰天斗地,改造村容村貌,完成改良土地、造林防沙等多項基礎工程建設。
1996年,該團官兵經過3年多的努力,修筑了一條2公里長的灌溉主干渠,輻射延伸幾十條支渠,總長達15公里,使村里的土地灌溉面積從不足200畝增加到4000畝。年年吃返銷糧的十六村群眾,第一次向國家交售了余糧。鄉親們把這條水渠親切地稱為“連心渠”。
十六村過去沒有水井,鄉親們生產生活都靠自蓄的澇壩水,因為衛生條件差,常常引發各種疾病。1998年,官兵經過3個月奮戰,為十六村建起全套無塔壓力罐設備、供水總控制室,鋪設6000多米的供水管道,把自來水通到家家戶戶。
“要想富,先修路?!?1993年,該團官兵為十六村鋪設了一條寬6米、長15公里的柏油路。5年后,又幫助村里建成一條通往縣城的柏油路——“愛民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出行歷史一去不返。
路通了,村民發家致富的腳步走得卻沒能像預計中那樣快——因為貧困,十六村的文化教育長期滯后,村民們文盲率高,而且幾乎無法使用漢語交流。該團黨委與十六村黨支部協商,創辦“掃盲夜?!?,派出既懂漢語又懂維語的官兵,利用業余時間幫助村民學習。幾年下來,全村40歲以下的村民全部脫盲。
?



為了拔掉文化“窮根”,官兵在十六村建起了全鄉第一所幼兒園,啟蒙教育率達到100%。他們還逐家逐戶說服動員,進行“一校十班百生”群眾性助學活動,讓每個適齡孩子走進校園受教育。
“在炮兵團有一個傳統,團黨委常委各幫一戶、連以上干部各幫一個貧困生。在十六村,村黨支部委員定點幫扶貧困戶,村民之間互相幫扶蔚然成風?!痹搱F領導說。
近幾年,該團幫助十六村建立了“農家書屋”,建起了“農民網吧”,讓村民及時了解黨的新政策,掌握致富信息。2012年,他們協調縣鄉建起了占地2萬多平方米的“雙擁文化廣場”和“文化活動中心”,并組成各類文化活動小組,共同開展活動,豐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2019年3月,官兵協助村民修建了1200平方米的集貿市場,村辦和個體企業如雨后春筍般發展起來。
52年的持續幫建,結出累累碩果。十六村被表彰為全國“愛國擁軍模范單位”;該團被表彰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集體”、全國“擁政愛民先進集體”。子弟兵對人民一往情深,群眾對部隊真心擁戴,每逢節日,鄉親們就紛紛到部隊慰問;老兵退伍返鄉時,村民會自發前來送行……
在新時代,魚水情深賡續新篇?!拔覀円欢〞y手炮兵團官兵,帶領村民奔向小康,確保全體村民永不返貧?!贝逯瑺柊φf。
?




(圖片除署名外均由新疆軍區某炮兵團提供)
?
?
?
紅巖村里兵心紅
——陸軍第75集團軍某旅助力紅巖村脫貧致富掠影
攝影并撰文/肖 賀 李宗澤 張 陽 特約記者 張正舉
?
道路平坦寬敞,自來水管道入戶,13個村民家庭喜遷新居……云南省曲靖市會澤縣紅巖村村民迎來一件件喜事,春日的山村一片祥和。
紅巖村是一個深度貧困村,也是陸軍第75集團軍某旅的掛鉤幫扶對象。2017年以來,他們為該村投入了120余萬元扶貧專項經費,制訂了6項幫扶措施——幫建村黨支部,狠抓教育扶貧,發展特色產業,完善基礎設施,整治人居環境,提升醫療水平,助力村民走上新農村建設的快車道。
4月9日,該旅扶貧工作組來到紅巖村調研,走訪慰問貧困戶家庭,現地查看貧困戶房屋改造情況。在五里沖村小組,他們了解到由部隊幫建的硬化道路已開通,村民出行和農產品運輸都變得極為便利。這是該旅3年來協助該村大抓基礎設施建設、幫助村民脫貧致富的一個成果縮影。
?





最后,工作組走進村委會,與縣鄉駐村工作隊進行座談,了解脫貧工作的進展,掌握精準脫貧項目落實情況。村支書張國雄說:“解放軍幫我們打開了脫貧致富大門,群眾奔小康的信心更足了?!?/p>
3年來,該旅每年拿出不少于30萬元的扶貧專項資金,用以資助13名貧困學生,幫助紅巖村小學完善設施。他們還廣泛開展“黨組織聯建共創”活動,鼓勵黨員創業示范;幫助紅巖村入股生豬養殖集團,資助深度貧困戶發展中藥材種植業,拓寬致富渠道……小小山村,軍民共同書寫著魚水情深的新時代動人篇章。
?
編輯/劉欣欣
?
?
?
珠峰腳下的脫貧答卷
——西藏日喀則軍分區“六位一體”助力脫貧攻堅紀事
攝影并撰文/宋小理 羅 凱 王 乾 肖 揚
?
珠峰腳下,吉汝草場廣袤無垠。西藏自治區崗巴縣吉汝村牧民次仁巴桑恬適地坐在草地上喝著熱氣騰騰的酥油茶,不時望向滿山坡的羊群,黝黑的臉龐上漾出幸福的笑容。
“金珠瑪米,呀古都?。ń夥跑姾茫。?/p>
次仁巴桑的喜悅和感激,來自西藏日喀則軍分區助推的崗巴羊養殖項目,使牧民們看到了脫貧的希望。
2018年以來,該軍分區立足自身實際,主動配合駐地黨委政府,整合軍地力量,創建集“產業扶貧、思想扶貧、組織扶貧、教育扶貧、鄉風文明扶貧、健康扶貧”為一體的“六位一體”的脫貧共建模式,交出了一份合格的“脫貧答卷”。
?







日喀則地區是西藏脫貧攻堅的三大主戰場之一。困難大,決心更大。該軍分區以駐地政府產業發展政策和規劃為引領,發揮部隊優勢,因地制宜、因勢利導,大力扶持特色脫貧項目,積極參與貧困地區基礎設施建設。
授人以漁,效果立竿見影。一組數據令人欣喜:2年來,該軍分區投入56萬元為崗巴縣吉汝村、江孜縣努馬村修建溫室大棚,投入75.5萬余元用于定結縣芒熱村肉鴨飼養基地建設、崗巴縣崗巴羊養殖項目,投入近30萬元用于援建江孜縣玉村農田灌溉水利設施、糧食加工坊……
脫貧攻堅,教育先行。長期以來,教育資源匱乏,教育水平落后等因素嚴重制約藏區的長足發展。該軍分區把助學作為精準脫貧的重中之重,他們的教育扶貧“成績單”令人振奮:投入48.9萬元為甲措雄鄉希望小學修建國防教育館,軍分區團以上領導干部結對幫扶50余名貧困學生,“1+1”結對助學活動持續推進……2019年,在他們資助下,12名品學兼優的貧困孩子走進大學校園。
?
?
編輯/劉欣欣
?
?
?
誓把沙漠變綠洲
——甘肅省武威市駐軍部隊參加八步沙林場治沙造林紀實
攝影并撰文/苗 翔 曹 蕾 高方錄
?
八步沙林場位于河西走廊東端、騰格里沙漠南緣,昔日這里風沙肆虐,侵蝕村莊和農田,嚴重影響當地人民群眾生產生活。為保護家園,上世紀80年代初,以郭朝明為代表的6位村民挺進八步沙植樹造林、防沙治沙,以愚公移山精神書寫了從“沙逼人退”到“人進沙退”的動人故事。
近年來,武威市駐軍部隊大力開展“感恩武威人民、奉獻第二故鄉”活動,助力當地群眾打贏脫貧攻堅戰,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在八步沙林場建設“國防生態林”,開展植樹造林活動,幫助當地實現綠色可持續發展。
2019年8月21日,習主席專程到八步沙林場實地考察了解治沙造林、生態保護等情況,并強調指出,八步沙林場“六老漢”的英雄事跡早已家喻戶曉,新時代需要更多像“六老漢”這樣的當代愚公、時代楷模。要弘揚“六老漢”困難面前不低頭、敢把沙漠變綠洲的奮斗精神,激勵人們投身生態文明建設,持續用力,久久為功,為建設美麗中國而奮斗。
?







牢記主席囑托,綠化第二故鄉。武威市駐軍部隊官兵積極響應習主席號召,與八步沙林場第三代治沙人一起種樹治沙。無論是領導干部還是普通一兵,都爭先恐后拿起鐵鍬,與林場職工一同揮汗奮戰,種下金葉榆、白榆、沙棗等苗木。
據悉,該市駐軍部隊先后參加了石羊河流域重點治理工程、騰格里沙漠邊緣紅水河兩岸、青土湖、老虎口等壓沙造林工程,建成“國防林”“雙擁林”“民兵林”5處、防風治沙林2萬畝,用實際行動書寫了新時代雙擁共建的“綠色篇章”。
?
?
編輯/劉欣欣
?
?
?
秦嶺深處,同心共圓致富夢
——陜西省鎮安縣人武部幫扶鄉中村脫貧見聞
攝影并撰文/楊學智 余守義 駱傳麗
?
今年春節剛過,陜西省鎮安縣人武部部長楊學智就來到青銅關鎮鄉中村,幫助村里一邊抓防疫工作,一邊抓春耕生產,想方設法為群眾謀劃致富產業。
2017年,鎮安縣人武部開始結對幫扶鄉中村。2年后,該村人均年收入達到11200元,貧困發生率由2017年的39.6%下降到0.19%,實現整村脫貧。
鄉中村位于秦嶺大山深處,基礎條件落后,脫貧致富是幾代人的夢想。3年來,該人武部把改善村基礎設施作為工作重點。如今,鄉中村面貌煥然一新,一座座白色樓房依山而建,一條條水泥路縱橫交錯,美麗的山村圖景令人陶醉。
?





為了盡快幫助村民脫貧致富,該人武部精準施策、因地制宜進行產業發展規劃,幫助鄉中村發展產值較高的茶葉、烤煙等種植產業和養殖業,幫帶貧困戶102戶306人,使村民收入得到明顯提高。
幾年前,鄉中村許多群眾居住在山頂或半山腰,生活條件非常艱苦。該人武部大力推進“兩房”建設,幫助村民挪出窮坡坡,搬進新房子。他們推動實現60戶村民異地搬遷安置,每戶出資最高不超過3萬元,就可人均分得20多平方米的單元房;幫助改造26戶危舊房和土坯房,進一步改善了貧困戶的居住條件和生活環境。
在幫扶過程中,他們還充分發揮自身優勢,突出幫建村黨支部,打造了一支帶不走的工作隊,帶領鄉中村群眾全面脫貧奔小康。
?
?
編輯/劉欣欣
?
?
?
情注隴原,按下幸福生活“快進鍵”
——武警甘肅總隊積極參與打贏脫貧攻堅戰紀事
攝影并撰文/侯崇慧 曹世凱
?
“老鄉,最近身體怎么樣?”“好得很,好得很!”……
4月中旬,武警甘肅總隊平涼支隊政委王德成與結對幫扶的“五保戶”王曉義面對面交流,詳細詢問他的生活情況和困難需求。
王德成從王曉義口中得知,眼下正是春耕時節,但受疫情影響,平涼市王堡村部分村民正為緊缺種子、化肥和地膜等物資而發愁。王德成馬上向上級匯報,緊急聯系農資公司,集中調撥春耕急需的農用物資,幫助村民解了燃眉之急。
近年來,武警甘肅總隊在抓好練兵備戰的同時,積極參與打贏“三區三州”暨貧困地區脫貧攻堅戰。深入研究幫扶措施,量身訂制脫貧計劃,重點在黨建、產業、教育扶持上精準用力,他們打出一套“組合拳”:50多名團以上領導干部訪貧問苦、20多名駐村干部進村入戶、230多個日日夜夜同吃、同住、同勞動;為村黨支部定期講黨課,帶起一支帶領群眾脫貧致富的“領頭羊”隊伍;開展種植、養殖、駕駛技能培訓,培養200余名致富帶頭人……他們同心合力,在隴原大地掀起脫貧攻堅新熱潮。
?





發展產業是助民脫貧的根本之策。該總隊著力打造“產業我來扶,產品我來收”的產業扶貧模式,為定點幫扶村引進扶貧項目,建立種植養殖合作社,涵蓋60余個特色產業,惠及3.2萬名貧困群眾。如今,一個個產業扶貧項目已成為駐地群眾增收的新引擎。
在甘南、臨夏、隴南等地,該總隊還援建了3所武警八一愛民學校,并配備了電教設施,搭建遠程教學平臺,不斷改善教學條件、提升教學質量;大力開展“大手牽小手”“1+1”捐資助學活動,幫助群眾解決因貧輟學的難題,阻斷貧困代際傳遞。
該總隊醫院、各支隊衛生隊與村衛生所進行對口幫建,籌措資金構建了網上遠程診療平臺,幫助4個村建起了標準化衛生所。2年來,他們開展義務巡診3000多人次,為所有貧困戶建立了健康檔案。
?






在海拔3600米的瑪曲草原,該總隊幫助秀瑪村修建了飲水工程,為無草場、無居所、無收入的“三無戶”援建定居住房10套。 曾經深度貧困的秀瑪村,如今已煥發了勃勃生機。
目前,針對尚未接受脫貧驗收的天水市西山村、臨夏州榆豐村,該總隊采取提升產業基礎、協調就業渠道、完善兜底保障等措施,持續加大幫扶力度,確保幫扶項目落地見效、全面鋪展,吹響了隴原脫貧的最后沖鋒號 ……
山路崎嶇,難阻官兵打贏脫貧攻堅戰的堅定步伐;草長鶯飛,軍民同心繪就最美的畫卷。一個個脫貧支援點、一張張致富計劃表,寫就一個個愛民故事。在這片紅色沃土上,夢想之花正在盛開,必將結出累累碩果。
?
?
編輯/劉欣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