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并撰文/記者 賴瑜鴻 特約記者 付 凱 趙佳慶
修理車間,一輛故障軍車旁,一位老兵低頭忙碌著,身旁擠滿維修專業的學兵。
修翻車頭、上扳手,鉆車底、下螺絲,跪姿、側臥、仰臥動作靈活切換……經過老兵的一番熟練操作,故障車輛很快“起死回生”。老兵習慣性地用迷彩服袖管擦了一把臉上的汗水,臉龐上留下一道黑色污漬。
這位老兵,就是聯勤保障部隊某團修理技師張俊凱。
?



當修理工20多年,張俊凱修車修出了“名堂”。如今40歲的他,已成長為一名二級軍士長?;厥总娐寐?,他說:“修理工是鐵騎的守護者,是戰場上必不可少的‘螺絲釘’。修車,就是我一輩子的事業?!?/p>
1996年12月,張俊凱入伍,成為一名軍車駕駛員,不久后轉崗汽車維修。為了鉆研技術,張俊凱白天跟著師傅車前車后轉,專挑臟活累活干;晚上捧著教材研究故障原因,掌握一項技術,就做一次總結,筆記記了十幾本。
一次演練,運輸車隊出發前,一輛軍車突然出現車身抖動、加速無力的情況,駕駛員找不出緣由,向張俊凱求援。
迅速趕到現場后,張俊凱啟動車輛,打開機箱蓋,拿著一把長螺絲刀,把刀尖貼到發動機上,另一頭貼著自己的耳朵。不到3分鐘,他就找到了“病因”,快速排除了故障。
?




20多年來,張俊凱熟練掌握了10多種維修技能,經他手修理過的車型超過30種。
一個冬天,一場檢驗高寒地域野戰保障能力的演練拉開序幕。戰斗即將打響時,一輛運送彈藥的車輛卻打不著火。張俊凱一看,是機油因低溫凝結成了“漿糊”。
“發動機因嚴寒而‘罷工’,何不給它裝個‘起搏器’定時啟動?”返回單位后,張俊凱四處查閱資料,請教專家教授,尋求破解之法。 終于,“汽車定時啟動運轉保溫裝置”研制成功。1年后,該裝置榮獲軍隊科技進步三等獎。此后,憑著一股鉆勁,張俊凱攻克了多個修理技術難關,先后革新了10多項器材。
如今,張俊凱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培養人才上。在他的幫帶下,百余名維修骨干成長為“保障尖兵”?!爸灰転榇蛘坛隽?,我就一輩子干好修車這件事!”張俊凱說。
?
?
編輯/劉欣欣